13309372166

行业资讯

敦煌礼物传播敦煌文化——北周的彩塑

时间:2020-08-21 作者:敦煌礼物 阅读:

北周覆斗顶窟中,一般只在龛内塑 佛二弟子,龛外塑二菩萨。即使是中心柱窟,在中心柱四面的佛龛内各有一一铺五身塑像。
除第428窟佛像为结跏跌坐外,主尊佛像通常为倚坐相,面相丰圆,方颐,细眉小眼,五官集中,面含微笑。头较大,不完全合乎比例。袈裟为双领下垂式,露出僧衹支,并有十字形打结的带子。这是延续西魏时代流行的“褒衣博带”式袈裟形式,北周时期,衣纹逐步趋于简化,造型强调身体的量感和完整性。北魏以来那种带有装饰性的贴泥条式衣纹线不再出现,而多为阶梯式,更富写实性。比起北魏晚期和西魏的佛像,北周时期的佛像比较注重身体的量感,而部丰圆、饱满,改变了前-阶段佛像的清瘦秀丽,而趋向质朴、厚重。
通常在佛像两侧各塑一身佛弟子形象, 在龛外塑二菩萨,是这一时期流行的组合形式。佛弟子形象为一老一少,表现最年长的弟子迦叶和最年轻的弟子阿难。艺术家特别注意老一少个性的刻画, 第439窟龛北侧的弟子迦叶身体瘦削,胸部肋骨凸现,额头满布皱纹,苍老的面容中含着笑意。而龛南侧的弟子阿难则体形饱满,头部圆润,体现出年轻僧人的形象。在北周的每一一个洞窟中,几乎都有这样一老一少的形象。第297窟的迦叶高鼻深目,眼睛较大,且有胡须,与之相对的阿难,则以蓝灰色染出面部。艺术家可能是想把佛弟子表现为印度人的形象,因为得教马从印度传  来的,佛弟f的形象当然应该是印度入的形象。半裸、 仅看长相, 飘带从身体两侧曲折看  北周的答萨像大都下.使身体上半部祖裸, 完全露在外面,  装饰物极少,仅有项饰,有的飘带坠于腹前,也没有以飘带遮住身体,这与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菩萨完全不同。表明了北周时期审美思想的改变。北周部分中心柱窟内还有影塑千佛,第428窟的四壁上部即贴有影塑千佛,这些影塑都是模塑出来之后,加以彩绘,贴在墙上的。

申明:如本站文章或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!

上一篇:敦煌礼物传播敦煌文化——北周石窟的形制(3)

下一篇:敦煌礼物传播敦煌文化——北周壁画的题材(1)

返回